非哺乳期乳腺炎是相对哺乳期急性化脓性乳腺炎而言的,包括多种乳腺炎性疾病的笼统的俗称,不是规范的医学术语。“共识”中是仅限定于“非哺乳期一组非特异性炎症”,主要包括PDM和GLM两种疾病,包括的面太窄了。
先,就哺乳期乳腺炎来说,是特指好发于产后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,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感染了积存的乳汁所致,但是也可以发生于妊娠期,也可以发生断奶1-2年以后,所以中医有外吹、内吹之分。另外,肉芽肿GLM、乳腺结核等疾病也经常发生于妊娠或哺乳期,如果单纯以是否哺乳期来分类是不严谨的。
第二,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是一个比较容易诊治的单一病种,而非哺乳期乳腺炎却包括了很多种,诊断治疗相当困难的疾病,二者并不对等,根本没有可比性,所以,按哺乳期和非哺乳期进行疾病分类是不符合医学命名原则的。
第三,在疾病命名上,在一个病名上加一个“非”,就变成另一病种或一组病,这是很少见的。众所周知,急性阑尾炎是常见的急腹症,如果把急腹症分为急性阑尾炎和非急性阑尾炎两大类,腹部外科医生一定会“拍桌子”。因为溃疡病穿孔、肠梗阻、胆石症、胰腺炎等等很严重的疾病各有自己的诊治要点,没有统一的病因病理、手术方式。同样,非哺乳期乳腺炎包含一些较难的病种,也各有各自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,怎么可以概括为一个非哺乳期?怎么能像一个疾病那样写出共同的病因病理、发病机制、诊断与鉴别、处理原则?
第四,“共识”把乳腺结核、结节病、真菌感染、Wegner肉芽肿等,放入鉴别诊断中,显然是不作为非哺乳期乳腺炎来考虑。乳腺结核在贫困地区还相当常见,肿块、窦道、瘘管、溃疡,比“共识”里描述的还要典型。乳晕旁瘘管Zuska、异物性、脂肪坏死、糖尿病性、丝虫病性等等10多种慢性炎症属于什么?难道不发生于非哺乳期?也属于特异性感染吗?如果把这些疾病都当做“其他”来对待,恐怕是不行的。
第五,“共识”里面所描述的主要就是导管扩张症MDE/PDM(很多人还仍然习惯性地叫浆细胞性乳腺炎)一种疾病,而对GLM只轻描淡写几句。所以与其说是非哺乳期乳腺炎,还不如说是对导管扩张症的共识。“共识”提到的乳头溢液、乳头畸形,在GLM的发病中并不是必要条件,只是在炎症波及到乳晕下才发生乳头内陷,而与乳头分裂、内翻绝无关系。GLM多数不伴有乳晕下集合导管扩张,疼痛的肿块始发于乳房周边,而较少发于中心区,肿块和化脓的位置此起彼伏。患者平均年龄只有33岁,小的孩子6岁以下,一夜之间突发巨大肿块,一周之内即可化脓破溃,但发展并非进行性,有间歇有自行缓解。GLM伴有明显的皮肤损害、高泌乳素血症、下肢结节红斑、多关节肿痛、高烧、咳嗽、牙痛、头痛等等难以联想的全身并发症。其发病率、复发率,诊治的难度大大超过了MDE/PDM,而且有着地域、人种的差异,我国的病例数,难道不更需要共识吗?而MDE多见于50岁左右,它的诊治已公认,发病率明显的低于GLM。现在我国很多医生认为浆细胞性乳腺炎在增加,那是一种错觉,是一种后果严重的失误。如果说PDE多与细菌有关,而GLM的细菌培养却总为阴性。尽管有人说发现了棒状杆菌,但用其敏感的四环素治疗GLM却根本无效,因此目前认为是无菌性、自身免疫性炎症。对于如此特发性Idiopathic的肉芽肿性炎在“共识”中没有具体描述,这种本末倒置,必然会误导很多人。
“非哺乳期乳腺炎”不论作为疾病的命名还是分类,都是不妥的,是经不起推敲的。那为什么大家对“非哺乳期乳腺炎”还如此的默认,堂而皇之的出现在学术会议上或期刊杂志里?理由只有一个,那就是大家对乳腺炎性疾病重视不够和研究不深,所以才听之任之,不求甚解。如果能扩大眼界,不要只看到MDE,对病种复杂,相当难治的炎性疾病有更多的了解,就会发现“非哺乳期乳腺炎”这个名称是多么的不严谨,为此,我建议用“乳腺炎性疾病”来概括,也更符合疾病的分类学,在此分类下,按疾病的严重性,发病率等依次进行研究,才不会迷失方向。